吴老师讲作文
六\七年级作文阅读班报名电话 13966087951
吴老师讲作文:议论文结构格式(4)
发布时间:2011-09-04
吴老师讲作文:议论文结构格式(4)
层进式

层进式的基本结构: 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一、基本结构(一):先明确论点“是什么”,在论述了“为什么”后,进一步指出“怎么样”。
二、基本结构(二): 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参照例文1:     贵在坚持

有两个人结伴横过沙漠。至腹地,一人中暑了,又没水喝,不能行动。同伴给他一支手枪,五颗子弹,嘱咐他过了三小时后,每隔一小时鸣一枪,以让他能辨别方向,回来会合。过了8小时,同伴提着满壶清水带着骆驼商旅循枪声找来。结果只见到一具尸体,其头部被一颗子弹穿透了,手枪和五个弹壳草散落在死者周围。他自杀了,没有坚持到还有被救希望的最后一刻。他的沙漠之旅的悲剧结局,从反面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警示:坚持,再坚持。(定向引述材料,提出本文中心。)

不论做什么事情,可以说没有坚持就没有成功。因为无论大小事情,从开始到终结都有一个过程,只有把全过程都按规定完成了,才是成功。不坚持就意味着半途而废,就必然到达不了成功的终点。大事要坚持,小事要坚持;耗时长的要坚持,耗时短的也要坚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了8年,解放战争打了3年,没有坚持就没有胜利;每个人的学业,小学6年,中学6年,有的上了大学还需4年,没有坚持就不能毕业。不说这些大事,就说简单得如烧一壶开水,需要5分钟你烧了3分钟就熄火,春天去踏青,要走10里,你走了8里就回程,开水喝不上,美景也赏不成。(初论坚持的重要意义。先说事理,再举例子。选例有大有小,综合起来就能说明所有的事。)

坚持,在接近成功的最后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因为越接近成功越艰难;二是因为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如果因不坚持而失败,前功尽弃,尤为可惜。水烧到了99度,不坚持就不能沸腾;万米赛跑,跑了9999米不能计算成绩。这位沙漠探险者,已经熬过8个钟头,放弃了最后的坚持,终成戈壁冤魂。我们看过女排惊心动魄的世界比赛,她们在0∶2失利、第三局又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靠了坚持到最后的精神,反败为胜,结果以3∶2夺得胜利;也看到过以2∶0领先,又先得14分把对手逼到绝境的情势下因没有坚持拿到最后1分,结果痛失战机。欢笑与泪水,荣誉与失落,都只隔着一层障碍--坚持。面临险恶,坚持有时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面临顺境,大意则功败垂成,痛失荆州。坚持可贵,在危险中坚持更可贵,在最后关头坚持,则是最成熟的表现。只有坚持,才没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遗憾。 (这一段把论证推进一层:从一般地说坚持,说到在危险情境和最后关头要坚持。)

坚持是对人的意志力的考验,坚持靠希望来支持。没有毅力就无法坚持。中途生厌倦,见异思迁,改弦易辙,当然无坚持可言。在时间和艰险的考验面前,第一批被击倒的就是那些意志薄弱者。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而一旦失去了希望,就等于砍倒了坚持的双腿,意志再强也得倒下。这位沙漠探险者,在放了最后一枪后,他觉得再也没有招来同伴的希望了,死神逼来,生机断绝,与其多受一阵煎熬再死去,不如自杀快捷而少痛苦,他是在泯灭了希望以后才出此下策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把至于险远的条件归纳为志、力、物,他把“志”放在极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志”是心理、意志的总和,希望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竞技没有希望争先了,也就失去了坚持的力量,有的人会逃下阵来;高考,没有录取的希望了,有的同学就放弃努力……人总是在希望中生存,为希望而奋斗。一旦绝望,坚持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柱。谁要不屈不挠地坚持,就必须充满信心和希望,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再推进一层,论证坚持从何而来。两个源:一是意志力,一是希望。)    播种希望,收获坚持,播种坚持,收获胜利。(简短作结,概括有力。)

参照例文2:   学贵善问

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工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方法,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

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终不解矣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加以研究,开创了电业的先河。所以,常问可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材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一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去问同学,问明了思路,于是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蠢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他告诉我们: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我们常常犯这样的毛病:问是问了,但浅尝辄止,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忍劲。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思考,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这样问的效果当然不好。不经思考,一味地向别人讨教,表面被吸收的却是寥寥无几,况且从他人那里搬来的知识不经消化是最容易被忘记的。所以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

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问”得好首先要谦虚,尊重别人,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态度要诚恳。记得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在向师长请教时的谦恭态度,对老师的教诲,他垂手聆听,遇上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至。”这里撇开封建伦理不谈,他的谦虚求教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住持祭祀的人;还向老郸问礼,向长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今天,我们更需要让在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 形势,这方法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多问”。

六\七年级作文阅读班报名电话 13966087951
上好网站,看蚌埠人www.BBR.cn提供技术支持! 皖ICP备050201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