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师讲作文
六\七年级作文阅读班报名电话 13966087951
我们为什么读书?(读书之观点/连转)
发布时间:2011-01-31
 
 
1.把阅读融入自己生活的血液 

王世伟《文汇报》 
2005-4-27 

  ●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浓厚兴趣需要从小培养。在世界发达国家,父母亲会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从小培养子女读书的习惯,并学习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要在全体市民中树立这样的理念:阅读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织部分,阅读是幸福、快乐、精彩、高尚的人生,要使工作生活成为阅读学习的过程,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全体市民的一种习惯和风尚,成为一座城市的风景和文化 

  ●也有人曾提议在中国应有个阅读节,但我更希望每天都是读书日,使我们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开放与对话,多一些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多一些幽默与想象力,多一些静坐读书,多一些文化与书卷气,在阅读中提升城市与市民的品质与素养 

  今年的4月23日,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10周年。然而当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国民保持阅读习惯的仅占5%、而人们都感到似乎没有多少时间用来读书的时候,我们来纪念“世界读书日”10周年,显得特别的有意义。 

  在人类历史上,阅读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行为是伴随着文字和文献的创造发明而产生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居住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创制了泥板书和书写在上面的楔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则由甲骨、青铜器以及竹帛成为文字的载体,逐渐演化。人类早期的阅读生活便开始了,在数千年中,形成了阅读即生活的文化。较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尤袤在《遂初堂书目》序中所比喻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把阅读融入了自己生活的血液。相对论的创造者爱因斯坦在17岁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就读时,“刷掉了很多课程,而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由于兴趣所在,爱因斯坦把“阅读”当成了“悦读”。他曾回忆道:“我由于读罗素的著作而度过了无数愉快的时刻。”前人的这种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浓厚兴趣正是今天我们所缺乏的。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浓厚兴趣需要从小培养。在世界发达国家,父母亲会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从小培养子女读书的习惯,并学习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一有空闲,人们便会在地铁、机场、路边的咖啡吧、公园的长椅上看起书来。上海图书馆自1996年12月新馆开放至今的八年多的时间中,共接待了约2297万名到馆的读者,在近年来的统计中,到馆读者中14岁至35岁的青少年占到了66.8%,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上海这座活力城市中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及其所隐含的进取心与创造力。 

  阅读应当成为市民的生活与工作习惯。也就是说,要让阅读融入到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年龄段和任何市民的群体之中。中国西汉目录学家刘向曾说:“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无独有偶,清人张潮也从另一个角度作了生动的比喻:“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里讲了不同年龄段的阅读及其旨趣。也有人将阅读图书划分为办公室书房认真研读的“桌上书”、车站机场随时翻读的“口袋书”、睡前床上休闲浏览的“枕边书”,从而把阅读行为渗透到人们一天中的不同时段。现在全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仍然占到三分之二,进城务工者有近一亿,上海也有数百万。近年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外来建设者读书会”丰富了这一群体的业余生活,提升了他们的务工能力和文化素养。 

  阅读可以分为网上阅读与传统书本阅读。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4年12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上网读者年均增长78.9%。这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阅读学习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其有利之处在于培养了市民学习的主动情感、创造性思维和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但这并不能成为我国传统书本阅读习惯下降的理由。从世界发达国家市民阅读习惯来看,网络和电视媒体并不能取代书本的阅读。以电子书和多媒体化非常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持卡人数高达1.48亿,即每两个美国人就有一人持有读者证;据统计,美国国民去公共图书馆的人次数是观看足球、篮球、棒球、曲棍球合计总人次数的5倍多。可见,网络的发展及新媒体的丰富只是造成没时间阅读的部分原因,并非主要原因。保持阅读习惯还要从国民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上寻找原因。要在全体市民中树立这样的理念:阅读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个组织部分,阅读是幸福、快乐、精彩、高尚的人生,要使工作生活成为阅读学习的过程,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全体市民的一种习惯和风尚,成为一座城市的风景和文化。 

  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场所。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在2001年8月第67届国际图联波士顿大会上发行的《公共图书馆指南》中提出的:“公共图书馆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它的各项服务必须对社区的所有成员开放。……社区所有成员都有享受其服务的权利,而不受种族、国籍、年龄、性别、宗教信仰、语言、能力、经济和就业状况或教育程度的限制。”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精打细算的低收入者,无论是博士教授还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无论是九旬的老人还是少年儿童,无论是本市外地的中国公民还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参观者与读者,都可以进入并利用公共图书馆,在这里得到阅读文化的熏陶,满足人们对知识、信息和形象思维作品的需求。这些,恰恰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现在,上海市文化发展规划正在建设数以百计的社区文化中心,这些文化中心中都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而上海许多城区都在筹建新图书馆,这对于上海未来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和谐的城市规划。一个城市的阅读习惯和文化的形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城市公共图书馆负有开发民智、引领学习的使命,具有全民教育、城市教室的功能。在现在与未来的信息和知识社会中,图书馆将通过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来培养有智慧的人,让市民学会了解、存储、鉴别、加工、利用并管理信息的能力和素养。现任国际图联主席凯-拉舍罗卡曾将她的施政主题确定为“为了终身素质的图书馆”,从而促进人们的学习、阅读和终身学习。约公元前3世纪建立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将开放、对话、理性作为它的图书馆精神,这些,对于我们培育全民阅读习惯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期盼阅读春天的来临。也有人曾提议在中国应有个阅读节,但我更希望每天都是读书日,使我们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开放与对话,多一些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多一些幽默与想象力,多一些静坐读书,多一些文化与书卷气,在阅读中提升城市与市民的品质与素养。 

(作者为上海图书馆党委副书记、教授、国际图联城市图书馆委员会委员)

 2007-06-26 10:10:05 qb (136的号不用了,现在用151的。) 2.陈丹青——我们的眼界太狭窄 

陈丹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著有《多余的素材》、《纽约琐记》等。 

  今年推荐以赛亚·伯林的《反潮流》、《伯林谈话录》、《麦克卢汉精粹》。最大的感触是伯林和麦克卢汉所做的事情在中国至今也没有一个人去做。伯林对那些被历史忽略和误解的人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认识。对同处一个时代的马克思和德里斯里进行了比较研究。德里斯里和马克思都是犹太人,但他们一个在宫廷中,左右了贵族的时尚,一个却从思想上几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看着这样的著作,我总是联想到中国自身的情况,中国被时代误解和淹没的人太多了,但却没有一个人从伯林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这些人。 

  麦克卢汉也是一样,我记得在那本书最后,列出了一个交往名单。他交往的对象包括了同时代几乎所有最杰出的人物,跨越了各个领域。如果没有这样的交往,很难想象他能写出这么重要的著作。而反观我们的学者,他们的交往和眼界实在太狭窄了。

> 删除  2007-06-26 10:12:44 qb (136的号不用了,现在用151的。) 3.海岩——在已知与未知之间阅读 


海岩:畅销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便衣警察》《永不瞑目》、《玉观音》等。 

  我是个业余作者,每天诸多公务,疲于应付,写作和阅读的时间难免局促。多年来我读的最多是与企业有关的资料类书籍,其他的书籍则涉猎不多。对各类小说更是很少关注。偶尔看一些泛文化类的书籍,也不过翻翻而已。 

  林清玄的散文集《身心安顿》是我近年印象较深的一本读物。他把人类在涉过大悲大喜,生死荣辱的河流之后所应抵达的纯粹境界,称之为“身心安顿”。一个身心安顿的人可以进入一种自在的状态,不再受到物欲世界的诱惑侵扰。于是在创作小说《玉观音》时我就给女主人公起了“安心”这个名字,是想表达对这一境界的追求与向往。有读者据此认为《玉观音》是一部宗教小说,有“人皆可成佛”的命理玄意。 

  读者喜爱一本书的理由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我读丛维熙的《走向混沌》时,是被它展现出来的历史的严酷和真实所震撼。我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时代,但往事如烟,丛维熙用小说把他的亲身经历逼真地再现出来,让我们重新回到数十年前,那些被激活的记忆把我惊得闭气息声,身上出些冷汗,也由此有了阅读的快感。而我读王蒙的散文和小说则是被他作品中的智慧和思想打动。作家王蒙其实更像一个思想家,他对客观世界常常有着比我们更深入也更宏观的视野。 

  任何书籍都应当包含读者已知和未知两个部分。 

  如果一本书的内容全是未知的,不免流于天方夜谭,与读者的沟通想必很难。如果一本书的内容全是已知的,又会使阅读变得枯燥乏味,缺少价值。对我来说,衡量一本书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是书中已知和未知的比例,是否恰如其分。

> 删除  2007-06-28 13:44:05 qb (136的号不用了,现在用151的。) 4.精神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 

2004年12月28日 
凤凰网 

  在选择一种阅读作为生命的享受时,我们快乐的让自我沉静在书籍的自由阅读中,这是随意而没有什么功利,又绝对拥有的闲暇的生活方式。每一天阅读好像思想的朝圣,带着扩展自己的视野而上路。当我从偏僻选题的书籍中掏来准备精读的作品,我享受着文化教育对我的智慧启蒙。也同时培养了一种绝对清高的阅读习惯。 

  根本上不读畅销书,越是被媒体抄的火热的书,我就越是不读;而是从边缘处寻找那些真正用生命体验与理解写作者的书。我拒绝用时尚的态度与立场进入阅读,我尊重自我感觉和生命的独特体验进入阅读。阅读生活是一种依靠品味来检验自我精神品质的生活方式。因此,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它标致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现实生活或精神生活方式。 

  阅读改变我的精神和实际生活的品质,是由于阅读的连续和不中断的生活塑造了我全部精神与智慧。生命的精神世界——它不仅依靠生活经验的积累,它同时也依靠阅读来教育自我。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的生活,是需要精神的专注,是需要生命体验的经验,是需要痛苦生活的激励。 

  我时常在生活的世俗中丧失了精神品质,而处在忙碌中让自我忘记了生命本身是为什么而来?简单生活的品质就是让精神世界时刻充满自由的活力,而自由就是在精神中获取极大的快乐与体验他人冒险生活,是冲决周围现实的束缚,让精神始终处于向高度提升的境界。我有时感到:阅读就是让生命参与那些一生都不会进入的生活,在他人生命的体验中我强烈的在瞬间过着一种他人不可能的生活。将阅读逼向极限的生命历程,就是从阅读中我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见识——那就是让精神生活在复杂的阅读中去经历一种真正的人生。 

  坚守一种世俗生活,或者说信仰一种生活,都是在寻找走出生活痛苦的路径。放弃一种生活、逃避一种生活、赞赏一种生活、追求一种生活,都是在经历思想的生活之后而发生的。阅读教给我们的就是活着——为一种他人世界的美丽,体验他人生活而忘情的活着。让他人精神财富来丰盈自我的贫乏,让他人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我的生命。 

  阅读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选择了一种忘情于现实的封闭而持久的生活。当然,我并不是要提倡一种纯粹化的书呆子的生活。而是要让生命的个体完全过简朴生活而牺牲对物质财富生活的盲目追求,而是要在精神生命的品质中获取一种圣洁或纯粹的力量,去影响我们后来一代者的生活。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文化生活,是一种改变精神品质的生活,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自我教育生活。一切宗教生活为什么选择静修或精神沐浴,它同样也是在选择一种进入或抵达精神深处的灵魂生活。阅读从这样一个普通意义上来看,就是一种与灵魂有约的生活。与书籍中那些书写灵魂絮语的精神生活的人一同进入到圣洁时空。 

  在阅读的不断递进中——我每天看到精神成长的过程。在他人书写的阅读中,我的精神品质发生彻底的改变,我的生活选择或思考深度也由此发生了变化。他人生活的美丽成为圣洁的生活追求——此时,你可以放弃一切,就是为了追寻一种真正的阅读;你开始与生命中那些世俗物质欲望进行不懈的斗争;你开始从心灵深处拥有一种渴望去经历一种可能而简朴的生活。 

  只要生活中我还能够阅读,那么让我放弃什么我都愿意。阅读从生命的选择中注定成为你生生死死都不能够放弃的一种生活。这样的阅读情结是对生活或精神生命的一种极限的探索,当生活中所有的世俗都被你彻底可以放弃时,阅读在这样一种精神层面上,才可以说进入到一种境界,进入到他人精神世界才成为可能,理解他人生命的痛苦才成为可能。智慧的生命就是从这样的境地开始阅读,进入到他人无法抵达的境界,开始一次精神世界的远行。 

  阅读是一种生活,是将我们生命中可以放弃物质生活降低到最低的标准,将生命的需求维持在最少的消耗物质财富或生态资源上,让生命在阅读中体验他人精神完美的体验中去接近那个离我们久远的世界。为这样的生活成为可能,我们改变了对物质财富观念,改变了对信仰生命的选择,改变了对现有文明、文化的看法或反思人类历史以来文明的结局和后果。 

  人类用纯粹精神生活的方式可以抵达一个理想生活的高度时,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财富的拥有、占有或掠夺,而是在极少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资源基础之上,人类不曾也建立了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吗?阅读生活是一种文明和文化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一种体验,我们可能在选择一种极少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也可以创造一种纯粹化的精神生活方式,只是到了近现代社会,物质财富才成为人类社会一种财富标致。
六\七年级作文阅读班报名电话 13966087951
上好网站,看蚌埠人www.BBR.cn提供技术支持! 皖ICP备05020152号